科普课堂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讲堂 > 科普动态

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对外开放15周年活动

发布时间:2024-05-24

5月18日—19日,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暨国家动物博物馆对外开放15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举行。

在此次纪念活动中,国家动物博物馆为了表彰在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特别授予薛康、王雪纯、刘华杰、张腾岳、张辰亮五位知名人士“国家动物博物馆荣誉馆员”称号。


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更名为“作新讲堂”

 

活动中,国家动物博物馆将已成功举办168期的科普讲堂正式更名为“作新讲堂”,以纪念我国鸟类学奠基人郑作新先生。18日下午随即展开三期“作新讲堂·馆庆特邀报告”,其中吕赫喆研究员带来《我们能战胜肿瘤吗?》,深入探讨了肿瘤这一全球性的医学难题。葛德燕研究员所作《细说鼠兔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命运》带领大家走进了鼠兔这一神秘生物的世界,她呼吁公众关注生态保护问题,共同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多样性。陈增龙副研究员介绍了《农药的前世今生》,使大家了解农药诞生与发展历程,正确看待农药。他鼓励公众了解农药知识,共同维护农业生产的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高端科普:生命与生态之奥秘


在“院士科普讲座”中,著名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题为《地球、人类与微生物》的讲座。高福强调,微生物作为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微生物也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福院士还特别强调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影响,呼吁大家要更加关注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维护人类健康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务委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红梅研究员以“生命的孕育”为主题,为公众带来了一场生动而深入的科普讲座。她详细阐述了从受精卵到早期胚胎着床,再到器官发育与机体成熟,一个生命如何在母亲的子宫中经历长达十个月的神奇发育历程。

特聘14位杰出讲师共绘知识蓝图

国家动物博物馆特别聘请了14位相关领域的杰出从业人员作为科普讲师。他们均来自动物学、生态学、自然保护等多个领域,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热衷于科普教育事业,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传递给更广泛的公众。作为国家动物博物馆的重要力量,这些科普讲师将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科普活动、参与展览策划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传递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自然之美的魅力。

国家动物博物馆互动体验类活动火爆


科普盛宴中当然少不了小朋友们可以亲自动手参与的各种有趣活动。在“昆虫工作坊”活动中,由博物大咖带领小朋友共同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在这里小朋友们既学习到了丰富的昆虫知识,了解各类昆虫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亲手制作了独角仙标本。

国家动物博物馆小熊猫报告厅热闹非凡,举办了七场青年学者带来的小型科普报告,这些报告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与观众进行了紧密的互动,让科学知识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姜春燕博士的《我在野外抓虫》讲述了科学家在野外怎么采集,采集后的昆虫该怎么处理,昆虫制作方法;段春慧博士为大家介绍《细胞治疗的探索——神经干细胞的披荆斩棘之路》;何长欢博士在《厉害啦!我的大象》中介绍了大象庞大身躯的背后,依然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张洁副研究员的《滩涂上的小精灵——弹涂鱼的多彩生活和保护》让大家认识了一个在潮间带滩涂陆地上蹦蹦跳跳的特殊的类群跳跳鱼;牛帅帅高级工程师在《小细胞,大梦想》中带领小朋友们走进细胞的世界,了解生命的奥秘,揭秘生活中细胞是如何起作用的;张魁艳博士从标本制作和保藏的角度来介绍《定格美好瞬间——昆虫标本制作保藏初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管其标的《昆虫之旅》则为大家介绍了昆虫的基本特征、昆虫分类学、昆虫的拟态与警戒色等基础知识。


专业深度与学术高度并重的特邀报告

馆庆特邀报告中不得不提的是专业深度与学术高度并重的“昆虫分类学100讲系列第三讲”《有瓣蝇类分类及其演化》。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张东教授来进行此次专业领域的深度交流与探讨。讲座内容不仅涵盖了有瓣蝇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还深入探讨了其分类方法和演化历程,为听众呈现了一场既专业又高端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