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课堂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讲堂 > 科普动态

吴阶平:学习为病人服务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5-02-14

吴阶平认为,临床医学的许多问题,听来简单,但千变万化,只能在与病人接触,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并有较深刻的体会。他本人基于行医多年的经验,提出一个好医生除了要有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还应提供“艺术的服务”。图为他写于1993年5月的《学习为病人服务的艺术》(首页,图1)。 


图1(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吴阶平总结亲身经验,撰写了一系列谈医生成长的文章,以生动的事例和富于哲理的语言阐述“医生是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强调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就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精湛的艺术,艺术的服务》一文中,他回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在做住院医生期间,我观察到病人的病状表现和病况的变化,对药物、手术的反应,以及最终治疗效果不但各不相同,而且有的是书本上所没有的。我体会只有认真总结自己的实践,才能超过前人,超过书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我感到临床医学有若干重要特点对于加快医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却未被指出,医疗工作要求医生及时作出判断,采取必要的诊治措施,一般来说在较短时间内就能知道原来的判断和措施是否正确。医生每天都要接触病人,反复实践的机会极多,而且每一次的实践基本包括了诊疗工作的全过程。所以只要深入病人的实际,认真观察变化,理解病人的感受,不断以更新的知识和手段为病人服务,就能较快地提高诊治效果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吴阶平向来重视医生的责任心,认为体恤病人疾苦是医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曾指出:“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的因素始终居于第一位。”事实上,误诊率较高的医生,往往并非技术最差的人,而是责任心最差的、对患者最冷漠的人。正如他的一位学生所说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个脏器切除了,目前的科技能力还不能使它长出一个新的来,要手下留情,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我从不动员患者做手术。只是在无可奈何危及患者的健康或生命的情况下,把手术的必要性和危险性讲清楚,当患者或家属主动提出,我才实施之。”

他绝不只是空发议论,而是亲身实践,切实做到了心系患者、服务群众,始终保持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大爱之心。他坚持把病人当作亲人,在诊疗时总是考虑到患者的痛苦和心情。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他都一视同仁、用心对待。对来自国内外素不相识病人的求医信,他都第一时间亲笔回复,从不让他人代劳。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吴阶平担任了很多社会工作,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之后,他仍然坚持每月到医院参加临床大查房,与医生们一起研究疑难病例。在大查房的过程中,最令陪同人员叹服的是,他还能记得几十年前许多病人的具体病症、诊治经过甚至他们的家庭情况与地址,使大家真正感受到一位医学大家的风范,以及什么是“艺术的服务”。韩启德院士曾评价说:“在‘技术至上’盛行导致医学离人渐行渐远的今天,吴老所强调的‘艺术的服务’,对于回归‘人的医学’,重新认识医学的根本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耄耋之年,吴阶平仍不辞辛劳几赴香港,推动国际狮子会与中国残联合作开展“视觉第一行动”,为边远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复明作出重要贡献。

吴阶平不仅自己把为病人服务放在第一位,还通过言传身教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年轻的医学工作者们。有一次,他在听取一名学生报告病例情况后,亲自给患者查体,发现学生对患者病情有误判。吴阶平对他说:“真正了解一个患者必须做全面检查,把所有情况综合到一起,才能做最后的诊断,确定恰当的治疗,取得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对我们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生的每个决定都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安危和康复,来不得半点疏忽,你要牢记。”这位学生后来回忆说,这几句话道出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的确让自己一生牢记。

吴阶平(1917—2011),江苏常州人,泌尿外科专家。1937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曾任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可使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挽救的肾结核患者得以恢复,并在国内外医疗实践中得到了证实。确立了肾上腺髓质增生为一独立疾病,为国际上所承认。对肾切除后留存肾代偿性增长的研究,纠正了长期存在的一种不全面的认识。与同道合作把输精管结扎术发展为输精管绝育法,在国际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