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课堂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讲堂 > 科普图片

解锁蛇形文化的起源与影响

发布时间:2025-03-03


图为甘肃省武山县付家门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鲵鱼纹彩陶瓶”。

瓷承华夏

作为华夏文化的承载体之一,陶瓷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具象表达,是古人审美思维的集中体现。蛇年初春,本文聚焦我国传统陶瓷器上的“类蛇”图像特征及内涵,向大家阐述“蛇”形文化的起源及影响。

陶瓷上“类蛇”图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创烧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之一,它反映了先民自从学会用火之后,对烧煮食物器具的渴求。当人们意识到陶器独特的美,便逐渐在陶器上进行装饰,由此进入彩陶时代。

彩陶装饰纹样种类多,有动物、植物和人物纹等,在众多纹饰中,一种“类蛇”纹饰最醒目。如出土于甘肃省甘谷县西坪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鲵鱼纹黑彩陶瓶”,瓶腹部绘变体人面龙身纹(又称人面鲵鱼、人面蛇身);出土于甘肃省武山县付家门遗址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鲵鱼纹彩陶瓶”,亦是早期蛇形象装饰陶器的典型代表;还有甘肃省广和县齐家平出土的齐家文化“浮雕龙纹红陶罐”、浙江省余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瑶山1号墓葬出土的良渚文化“龙首形玉镯雕饰”,均反映了蛇形象在先民心中的重要审美地位。

由崇拜形成的蛇形装饰艺术

我国古代陶瓷等工艺美术上蛇的纹饰形象,基本是身体或卷成流畅的几何形,或盘成一圈,如徐州汉画像石馆所藏的伏羲、女娲图等。

随着陶瓷制作与装饰技术的成熟,蛇形图像渐渐抽象化、简约化,如陶瓷器上的云雷纹、折线纹等装饰底纹,青铜器上的窃曲纹、蟠虺(huǐ)纹等。当然也有具象的体现,如汉代陶制四神瓦当上的北玄武,其形象为龟蛇同体,也是蛇形象装饰的典型图案实例。

古人为何热衷于把蛇形象装饰到器物上?这跟蛇在古人心目中的印象、并由此产生的图腾崇拜意识有关。古人,特别是先民,物质生活水平有限,天灾人祸是常事,在自然界中,蛇给先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蛇无足,行动迅速,有剧毒,在古代被蛇咬基本等于丢失性命。当人们还没有能力掌握解蛇毒的方法之前,自然视蛇为一种可怕、聪明、勇猛的动物,对其心生敬畏,从而形成先民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将蛇图案绘制在陶器上,或制成雕塑首饰进行崇拜,一方面祈求避免天灾人祸,另一方面祈祷能拥有蛇的能力,在氏族部落之间的斗争中获得胜利,这就是古人崇敬强者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早期陶器上,“类蛇”图像不在少数,这些装饰被赋予不同的氏族标志,是古代先民多种多样精神层面的客观体现。

从先民原始文化蛇崇拜,经秦、汉、唐、宋、元、明、清,虽然传统蛇图案渐渐被龙图腾所取代,然而作为早期人类精神文化的客观承载对象,人们对蛇的敬畏并未完全销声匿迹,流传至今的十二生肖中的属相蛇就是最好的体现。如今,我国苗族、侗族等仍将蛇作为祖神加以崇拜。

蛇形图像体现的哲学思想

作为我国古代十二生肖之一、古老装饰图案的原型,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升,蛇对人的威胁逐渐减少,但蛇好斗、勇猛、生存能力强的特性却扎根脑海,成为古人长期实践活动下形成的集体意识。然而,这时的蛇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如上述提到的徐州汉画像石描述的伏羲、女娲图,就体现了古人尊蛇为神的思想。而汉代陶制“四神瓦当”上象征着水的北玄武图像,是龟蛇同体的形象,一龟一蛇交缠在一起,两首呼应,形象生动逼真。人们还赋予了蛇新的含义,它一方面是五行中水的象征,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宇宙运行规律的朴素认识,一方面龟为防御,蛇为进攻,也体现了古人阴阳和谐统一的哲学观。

今年又逢蛇年,在十二生肖中,蛇虽然没有龙影响广泛,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却是悠久深远的,它的形象构成了华夏文明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宝贵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