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课堂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讲堂 > 科普文章

大足石刻文物保护

发布时间:2022-06-13

重庆大足石刻开凿于晚唐(公元650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为西南地区唐宋摩崖造像的典型代表。大佛湾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主要摩崖造像集中区域,系南宋佛教名僧赵智风于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的数十年间,连续开凿雕刻的一处大型密宗道场。大佛湾为一天然冲沟,呈马蹄状,古人利用冲沟的天然崖壁改造、整治,雕凿摩崖造像,沟谷的东、南、北三面10-20高的崖壁岩体上布满了摩崖造像。造像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形态活泼、生动,内容寓佛教教仪与儒家思想、民风、民俗有机融为一体,前后衔接,丰富多彩,而且保存比较完整,古朴生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千多年来,由于水、风、日照等自然因素侵蚀和人为活动的扰动、破坏,大足石刻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水的侵蚀破坏对石刻危害区域最大、破坏作用最严重。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起,大足石刻实施了几十项综合性的保护工作,其中主要的保护工作是水害治理。

由于大佛湾地区地形、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局部治水工程难以全面、有效地解决水害问题,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的水害问题虽经多次治理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至今仍在诸多区域存在严重的渗水病害。

  

 

大足石刻卧佛全景照片

卧佛雕凿在大佛湾东崖崖壁上,大佛头部、胸部、腹部长期存在线状、带状、滴水状、点状、斑状渗水,雨季渗水、潮湿、生长苔藓类微生物,旱季微生物死亡,呈现黑色、灰色斑状或脓包状,严重损害卧佛的形象和价值。

除此之外,还有千手观音、华严三圣和圆觉洞等石刻都受到了水害的影响。

受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委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于20113~201111月对大佛湾石刻造像区进行全面而又突出重点的水文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通过本次勘察旨在全面了解大佛湾地区地表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对水害严重的重点区域查明水害的成因,提出科学合理的水害治理建议,为大佛湾石刻治水工程设计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其研究内容主要如下:

针对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存在的严重渗水病害,综合运用地表调绘、钻(槽)探、压(注)水试验、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钻孔CT、数字钻孔摄像、三维GIS可视化、数值模拟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大足石刻水害进行全面、系统地详细勘察;在全面查清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基础上,揭示了宝顶山区域节理裂隙网络发育规律和岩体结构特征,发现水害发育规律受裂隙交切关系和软弱夹层与崖壁临空面的控制;根据地表汇水、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特征,分别对各个水文地质区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各区段裂隙渗流地质模型和计算模型,计算模型主要分覆盖层孔隙水渗流模型、陡倾节理裂隙渗流模型和近水平顺层软弱夹层渗流模型;开展了各区段地下水数值模拟仿真研究,基于其结果深入分析了各区段水害成因机理;采用防渗帷幕、导水孔、排水隧道、防渗土工布、遮阳棚等疏堵结合的整体综合治水建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