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课堂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讲堂 > 科普文章

白陶:商代文化的缩影

发布时间:2024-11-22

 


陶盉(约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30年)


刻槽陶盆(约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30年)

 

瓷承华夏

自我国远古先民学会用火,陶器文化就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得以逐渐形成。之前我们讲过山东黑陶礼器的庄重、新疆及甘青地区彩陶的浪漫、云南建水紫陶的工艺,以及隋唐三彩的绮丽,今天就说说与制陶工艺成熟有着密切联系的陶器——商代白陶,让大家感受蕴藏在白陶器背后久远而神秘的商代文化。

陶器颜色的发展

早期陶器因为是露天烧造,黏土中含铁量较高,所以器物基本都是三价铁离子呈现的砖红色。

随着窑炉的不断创造,实现了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的自如转换,灰陶和黑陶也随之诞生,极大地丰富了原始先民的日常生活,提升了早期人们多样化的审美趣味。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汶口文化,诞生了用精细黏土烧造的白陶器,这些白陶器物颜色纯白,造型独特,品质极高,器身或光素或装饰有灵活生动的纹饰,体现了不同于红陶、彩陶、黑陶的独特美感,这可以说是商代白陶的祖先。

公元前2070年,我国早期部落文化被夏王朝所取代。夏代崇尚灰色,因而夏代的灰陶比较多。而在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的商王朝,因商祖先的神话传说,则极为崇尚白色。商代精美的白陶器往往出现在奴隶主贵族的墓穴遗址中,且出土比例约为万分之一。可以看出,白陶器在商代地位尊崇,有凌驾于青铜器之上的倾向,这类器物往往非日常生活用器,主要用于象征身份地位和大型宗教祭祀活动。

白陶烧造工艺技术

白陶华贵,清新淡雅,提及烧造工艺,不得不说一说新石器时代早期红陶的烧造。

早期红陶主要采用平地堆烧和坑烧,但是这种烧制工艺温度通常较低,700-900℃不等。大自然鬼斧神工,因长江和黄河流域的黏土为二次沉积土,含有大量的诸如氧化铁、长石、方解石等杂质,故而可以促使陶器在较低温度下烧成。

横穴窑和竖穴窑的出现,改变并提升了窑炉气氛和温度。原有的易熔黏土因含有大量碱金属、碱土金属铝硅酸盐矿物,以及氧化铁等杂质,使陶器在高温下容易产生大量的液相而软化变形,这成了摆在窑工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国地大物博,除了大量的沉积土,还有瓷土和高岭土,后两种黏土是氧化硅和氧化铝的混合物,且多为一次黏土,因而具有较高的纯度,杂质含量较低。现代氧化硅和氧化铝二元平衡相图告诉我们,二者的混合物在最佳配比下仍具有极高的耐火度,即便含有部分杂质,也需要1100℃以上才能烧制成精美陶器,这对于早期先民而言是不可能的事。然而,窑炉的优化改进为这种原料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当古代窑工找到这种纯度较高的黏土,能抵御更高烧制温度,物理化学性质更好的陶器就此诞生,这种高纯度黏土因含铁量通常在1.7%以下,故而烧造的陶器洁白素雅,被学术界称为白陶。

大汶口文化的白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产物,标志着我国早期先民在制陶原料选择和原料提纯工艺方面的进步。这时期白陶的烧造温度还达不到理想状态,因而陶器整体品质不高,质地较为疏松。而商代制陶工艺极为成熟,窑炉温度可以达到1200℃,所制作的白陶器精美耐用,也为商代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艺术特征与人文思想

商代白陶胎质洁白,花纹精美,工艺成熟。特别是纹饰,多采用凸雕,即细致的底纹和粗壮的主纹巧妙结合而成,主纹多采用饕餮、夔龙、蝉纹等动物题材为主体,而以云雷纹等几何形纹饰布满底层,主次分明,疏密适宜,加上庄重的造型,给人以异常华贵之感。

那么,商代为何以白色为尊呢?

相较于较为成熟的瓷器,譬如越窑青瓷、定窑白瓷、明清五彩等,白陶并没有传承太多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观念,却是早期民族原始朦胧的生命观的具体体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明中,图腾崇拜是最为重要的宗教祭祀活动,对于某种图腾的喜爱成了早期部落文明的精神支柱。色彩选择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文化特征。色彩美感一旦具备了社会性和民族性,它就成了推动文化发展的一种强势因素。

在古人看来,某种特定的颜色是祖宗感天而生的标志,人王瑞命的象征,并由此形成了种种神话传说,夏、商、周时代君王均以颜色受命于天的观念建立了王朝,以维护王朝统治。譬如商代民族祖先契,传说是其母简狄吞玄鸟蛋而生下契,《诗经·玄鸟》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里有个玄色。同样,关于商汤的来历也有神话传说,《竹书纪年》记载:“后十三世生主癸,主癸之妃曰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从这段神话记载可以看出“商汤白色受命于天”的特征,汤祖之容,天授之色,奠定了商代以白色为尊的审美理念。

当白色成为民族审美中的至高象征,其他颜色也就黯然失色了。白色不仅成为商代等级地位的象征,也体现了商王朝独有的、浪漫的人文审美思想。

白陶艺术的产生,与青铜文化的发展、甲骨文的创造、原始青瓷的诞生,共同缔造了商代这个世界古代文化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