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鲸类科考航次记录的多种深潜/远海鲸类物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分析了2019至2023年开展的6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数据,较完整地提供了我国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物种分布、物种组成、相对丰度、社会行为和栖息地特征等关键信息,初步揭示了南海鲸类动物的生物地理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沙-中沙群岛周边海域是“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相关论文发表于《生物保护》。
通过整合式综合系统调查,研究团队在南海北部海域发现了大量鲸类动物,同时发现西沙-中沙群岛及其毗邻的琼东南大陆坡海域、西沙海槽一带海域高度符合成为IMMA的标准,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以下特征符合IMMA关于海洋哺乳动物濒危程度、关键生活史活动和多样性的标准:IUCN红色名录评级为“易危”的抹香鲸栖息于这些海域;包括抹香鲸在内的至少10余种鲸类物种在此有繁殖育幼行为;该区域实地调查至少记录到17个物种,远高于绝大部分现有IMMA≥5种海洋哺乳动物物种的多样性水平。
据悉,在海洋哺乳动物种类数目方面,我国南海北部海域可以与许多现有的知名IMMA媲美,如印度尼西亚的伯劳和东库泰区IMMA(25种)、新西兰的希库朗伊海沟IMMA(22种)、南库克群岛IMMA(15种)和大彭巴海峡IMMA(13种)。
研究人员指出,尽管西沙-中沙海域具有重要的“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研究-管理”价值,但目前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海洋保护空间区划。他们建议以旗舰动物鲸类为主要保护对象,对其关键栖息地如西沙-中沙IMMA进行保护,系统全面地保护好南海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