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目前票房已突破120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现象级作品。大家伙儿之所以愿意做这部电影的“自来水儿”,除了影片画面的超强想象力、极致美感和震撼力之外,还因为剧情上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时不时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
其中,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申公豹的弟弟申小豹临死前指认哪吒砍了他们的爹爹,但申公豹却迅速推断出幕后真凶的那一幕。我们先来还原一下事件的经过。
话说哪吒跑到玉虚宫去参加升仙考核,考核通过后便能得到琼浆玉液,使七色宝莲起死回生,帮助敖丙重塑肉身。考核的第二关,是跟着玉虚宫的捕妖队去抓捕申公豹的老爹申正道及其徒众。
申正道一直向往通过勤学苦练成为仙人,不想与仙人们为敌。打斗中,申老爹断了一臂,恰被赶来的申小豹看到,认定是哪吒砍断他爹的胳膊,此时本来趋于缓和的局势又瞬时变得剑拔弩张。申小豹中了捕妖队长鹿童之箭,勉强逃到陈塘关,临死前给申公豹留下一句“是哪吒砍了咱爹”。
然而,出乎观众意料的是,此时的申公豹并没有情绪上头向身边的哪吒父母寻仇,他检查了弟弟的伤口,发现弟弟是被鹿童的箭所伤,迅速推断出幕后黑手是鹿童的师父无量仙翁。
故事讲到这里,剧情连续反转。
从观众视角来看,申小豹为啥要那么武断?不然就不会这么惨了!
还是从观众视角来看,申公豹为啥会如此机智?我怎么就想不到?
其实仔细推敲起来,俩兄弟的推断都合情合理,关键在于他们推理时所掌握的前提信息差别很大。我们推理时,总是根据一定的前提来推出结论。这些前提既包括推理当下即时观察到的事实现象、被人告知的前提信息,也包括人们在推理之前已经掌握的信息、知识或成见。
申小豹并没有像观众那般了解到前面的剧情,他只看到哪吒和老爹在打斗,而且老爹断了一臂。基于这样的事实观察和常识信息,他很自然地认为老爹的断臂是哪吒所为。
而申公豹作为玉虚宫的前捕妖队长,十分了解无量仙翁的行事风格和捕妖队的所作所为;此时,再结合申小豹提供的信息“是哪吒砍了咱爹”,以及他自己发现的线索:是鹿童的箭射了弟弟。3股信息聚在一起,让他瞬间明白是无量仙翁故意安排哪吒到他家捕妖,意在挑拨离间,嫁祸于人,得利其间。
观众之所以会认为申小豹武断、申公豹机智,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观众所掌握的信息量比申小豹多,比申公豹少。我们可以试着想一想,如果自己只有申小豹的信息量,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如果自己也只掌握和申公豹一样的前期信息,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申公豹有句名言:“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从推理的角度来看,推理的前提信息中很多都可以被看作成见。我们习得的知识、理论是成见,我们对人、对事形成的印象、观念也是成见。
成见可以是一个中性词。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成见。我们可以借助成见学习、解题或破案,也可以突破成见进而发现和创新。
而要想恰当评估自己和他人的推理,少不了一个关键点:尝试跳出来做个旁观者,看看自己和他人的推理都依赖了哪些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