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冯夏庭研究员之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李邵军研究员、李建春研究员成功当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权威SCI国际期刊《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编委。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是国际岩石力学领域最权威的杂志之一,该杂志自创刊以来就以岩石力学为理论指导,以室内及现场试验、数值模拟和实际工程为背景,与采矿工程、构造地质和地震工程等相结合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确保期刊的权威性,该杂志编委均为国际岩石力学领域非常著名的专家,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现任主席、武汉岩土所冯夏庭研究员便是其编委之一。
武汉岩土所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积极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研究所各位前辈专家更是不遗余力地提携后学,让青年科研人员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做到有人、有成果、有声音。此次武汉岩土所两位青年科研人员当选该刊编委,是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充分认可的良好体现,同时也是国际学界对我所以及两位青年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积极肯定。
李邵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4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中共党员,现任国际期刊《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编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深部地下委员会委员、第九届湖北省力学学会理事。1997年和2000年分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察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和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博士学位。2000年至今一直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其中2007-2008年在英国University of Dundee进行了为期近1年的学术访问。
李邵军一直从事大型水利水电、交通和深部金属矿山工程的岩石变形破坏孕育演化机制与时空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岩体变形破坏过程多元信息的原位综合观测与试验方法,揭示了岩爆和塌方硬岩工程灾害孕育演化过程的机制,提出了基于地质和损伤信息的岩爆灾害动态预警技术,建立了多因素不确定条件下岩石工程稳定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发展了岩石工程非线性变形破坏的时空预测理论方法。先后负责国家973项目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1项、负责和参与及其它工程应用研究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持编写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建议测试方法2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Engineering Geology》、《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Science China E》、《Natural Hazards》、《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EI收录44篇,SCI他引50余次,获国家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著作3部。先后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第七届中国岩石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第三届武汉市青年科技奖。
李建春,女,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力学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3月至2010年8月期间分别以Research Fellow和Research Scientist身份在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和瑞士联邦理工大学(EPFL)开展科研工作,2010年8月回国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主要从事岩石类非连续介质的动力学性能和动态响应、动态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和应力波在岩体中传播规律的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获得2011年度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资助;2012年度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李建春研究员长期从事岩石动力学研究,提出了充填节理的三相介质模型、节理岩体的动态等效介质模型、应力波在节理岩体中传播规律的时域递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任意传播方向的应力波和节理、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近五年来,在岩石力学和地球物理学科国际期刊发表期SCI论文25篇;出版英文专著两部,参编英文专著一部。任第一届国际岩石动力学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论文集共同主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委员;期刊《岩土力学》编委。
(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