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专题1

隧道学科创始人高渠清

发布时间:2022-06-13

我国隧道学科创始人——西南交大高渠清教授

高渠清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还积极关心和参与国家地下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参与研讨、审查,提出建议。从50年代以来我国最早修建的北京地铁,天津地铁,上海地铁及正在设计的广州地铁,南京、青岛等地的地下铁道;从我国第一条越江隧道——上海黄浦江隧道等,他都关心并多次到工地考察。

 

从小立志的乡里娃 

1920年4月28日,高渠清出生在福州南台岛一个靠闽江的小乡村里,他的幼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他的家庭是自耕农,经营祖上留下的一片龙眼园。虽说他的父亲曾留学日本,但在旧社会,仍失业多年,家里的龙眼出卖后收入又不多,加之每年水灾,生活比较拮据。高渠清小时经常打赤脚,衣着单薄。他的母亲是家庭妇女。高渠清学习非常用功,念完小学五年级后跳级考入福州有名的理工中学,这是一所中专性质的学校。他的四舅父、五舅父相继从唐山交大毕业,都找到了工作,每月工资一百多元,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他的母亲和舅舅极力鼓励他考唐山交大,他也下决心一定要考取这所当时在全国很名列前茅的名牌大学!1938年,经过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交大。由于长沙大火,当时地处长沙的唐山交大迁到贵州平越,他在长汀厦门大学借读一年,第二年回到唐山交大,在偏僻的山沟里度过了艰苦的大学生活。

在中学期间,他的当时上师范学校的的姐姐同地下党有接触,经常在家里办图书会,对他影响教深。他高中的英文教师经常给他提供一些进步刊物,使他逐步加深了爱国思想,了解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在长汀读厦大时,他曾去江西瑞金革命老根据地参观,看到红军在艰苦环境中坚持革命斗争,非常敬佩,并写了一篇报道发表在校刊。

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了两年助教。受他姐夫考取留学美国的影响,他也下决心考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1945年,他考取了公费留学,入英国Newcastle大学攻读研究生,研究“含氧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着力”,1949年获得土木博士学位。他是这所大学第一个土木博士。毕业后,经过努力,他取得了英国皇家结构工程师会员资格,他的导师推荐他到Palmers Hebburn设计事务所当工程师。

他在英国读博士期间,异常辛苦。学校没有多少钱,什么事都得自己动手。他又要看文献,又要准备作实验。实验室没有工人,全部体力活都是自己干,以至病了一场,休息了三个月,病未痊愈又去实验室工作了。论文作完后,系里请三位教授审查,受到他们一致称赞。

1950年底,当他得知苦难深重的祖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新生的时候,就依然辞去了国外优厚的工作条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他回国的时候,有人这样对他说,“你是一个典型的自我奋斗的人。”高渠清认为,年青人就怕没有奋斗精神、奋斗目标,就怕不奋斗。人生是一场战斗,你不奋勇拼搏,就不可能成功,他说:“我并不聪明,靠的是勤奋。”

可以说,高渠清的一生,就是顽强拼搏、奋力进取的一生。

我国隧道学科的创始人 

高渠清对在抗战烽火中培育了他的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作为该校的优秀学生之一,他对教过他的老一辈教师罗忠忱、顾宜孙教授非常敬佩,并立志以后做一名交大教授。他从英国回国后,浙大、厦大等多所著名大学曾邀请他去任教,但他说:“我只做唐山交大的教授”。这个初衷他矢志不渝。自1951年3月以来。他在母校连续任教40余年,其间经历了“文革”被打成“英国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的磨难,又遭受了唐山大地震,妻子林畹和儿子双双遇难的打击,但是,他抛开个人恩怨,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其它工作中,1993年退休后,又反聘继续作博士生导师。

1954年,为了满足我国铁道建设的需要,学校决定发展隧道学科,在桥隧系成立了隧道教研组,委派高渠清作教研组主任。当时,隧道专业在全国中唯一的一个,隧道方面有经验的人很少,隧道技术科学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不完善,基本上是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缺少从事隧道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而且有的人不愿意搞,认为“搞桥梁有高深的理论,前途光明,搞隧道暗淡无光,只是一个洞子而已。”

高渠清过去做学生时,对隧道课学得很少,他的专长是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但他不顾一切困难,担负了这项任务。他首先改善师资条件。教研组内成员都是由其它组调来的青年教师,大部分不熟悉隧道业务,他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自学,组织组内成员开展业务学习,不到一年时间,他们不但很好地开出了“山岭隧道”这门课及课程设计,还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开出了“山岭隧道”的毕业设计,他主编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专业教材《山岭隧道》,提出了迅速发展我国隧道技术科学的全面规划工作,争取使我国隧道技术科学的水平尽快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隧道学科的基础,教研组不仅给本校学生上课,还为其它高等院校和现场培训了一批教学和技术骨干,成为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奠定了我国隧道技术发展的基础。

隧道学科在高渠清的主持下,逐步发展提高。1980年国家批准该学科设立博士点,他也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79年,我国成立隧道和地下工程学会,高渠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90年任理事长。从1956年他首次培养研究生以来,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方面的骨干大部分是他的学生。在他的学生中,有铁道部隧道局总工王梦恕、铁科院西南分院院长王建宇、南京地铁处主任彭长生等一批专家、学者、《中国科学报》1991年载文:“被称之为‘世界铁路博物馆’的宝成铁路,镌刻着(西南)交大地下工程专家们的智慧。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高渠清教授,被遴选为国际隧道及地下工程协会的11位执行委员之一。我国最长的双线隧道——大瑶山隧道建设者中的科技人员,西南交大校友就占40%。”这里面,也凝结了高渠清的心血和汗水。

科研园地的辛勤耕耘者 

在科研领域,高渠清是一个勤奋的耕耘者。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其中有有三篇论文分别于1989年和1991年被美国工程索引公司编辑出版的《工程索引》(EI)收录。《工程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一种报道工程技术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工具。

八十年代期间,高渠清先后与一些国家的单位进行合作,对“隧道及地下铁路理论分析及设计,施工新技术的开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与法国里昂地铁公司合作进行了“地铁开挖方法的改进方案”的研究,与西德Braunschweig大学合作研究“数值分析在隧道结构上的应用”,与西德Hochief公司进行“隧道施工方法”的研究,与加拿大Alzerta大学岩土组合作进行“修建地铁工地量测”及“控制设计与施工”方面的研究。

近十几年来,他为了提高隧道工程在理论上的水平,1977年,他在铁路系统,率先选定岩石力学作为研究方向,这在当时全国,也还处在起步阶段。他写出了岩石力学讲义,作为研究生和校内外教师的教材,在我国铁路系统开创了岩石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还对“岩石本构性能”、“岩石流变本构关系”、“数值计算在隧道结构分析上的应用”、“相似材料的模型试验”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指导并完成了研究报告及发表论文多篇。1982年他在土木学会年会上作的关于“隧道及地铁修建状况”的报告,被当时的城建部领导选为决策参考文献。

1978年,我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春天,他借此东风,将一些国家的先进技术向国内作广泛介绍,到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合肥、杭州、乐山等十几个城市及单位作学术报告,并对一些建设项目提出了建设和意见,为我国科学技术普及作出了贡献。

高渠清总是带着科研任务去培养研究生,他们的毕业论文后来都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现在,他们都是现场骨干技术负责人。他要求研究生一边学习一边写论文,他说,一年写一二篇,积累起来就很可观。

他兼任着国内外几种学术刊物的编委。他是国际隧协机关刊物《修建隧道技术及地下空间利用》、《地下工程》、《地铁与轻轨》等杂志的编委。在中国召开第16届国际隧协年会的论文集,他是主编,国内提交的几十篇论文,基本上是经过他审查、修改后定稿的。

在科研包括教学中,高渠清都非常注意培养和提携青年教师,给他们加任务、压担子,让他们独当一面,经受锻炼,尽快提高。

专题